副会长企业-桐城市范岗中昌绒布营销部

发布时间: 人气:0 来源:admin

桐城市范岗中昌绒布营销部

简介

中昌(天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117日,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面板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发纤维织物及复合材料产品,进行长期、全面的检测评价工作进行产业化。

中昌(天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公司法人刘明擘先生凭借多年来资本积累成立的独立公司。公司法人刘明擘先生同时控股天津中昌织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中昌织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5月,注册资本1139万元。现拥有员工120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30人。2018年销售收入13256万元,利润1228万元,税收681万元。天津中昌织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

北航与中昌复合公司自2016年已经开始了深入的技术合作,20163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属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171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签订“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检测评价”合作协议;20185月,中昌复合与北航建立了先进复合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复合材料实验室于2016610获得国防科工局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2016610被北京市批准为“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

根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佐光教授团队近四年来的合作,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为尽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满足大飞机地板的急需,刘明擘先生作为实际控股人于2018设立了中昌(天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专注于民机地板用高性能纤维增强面板与芳纶蜂窝夹层结构复合材料国产化和产业化。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是20161123日经清华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其已承担来自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众多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对于各个行业的智能工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中昌(天津)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了加速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化,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智能制造工厂的设计建设经验使本公司的智能化工厂,其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其成为世界细分行业的示范企业及滨海新区的标志性企业。

天津中昌公司为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一直从事高性能工业织物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重视技术积累与产品质量,主要产品为高性能纤维织物及其复合材料制品,近三年销售总额近4亿元,占国内同类产品的30%份额,同时远销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全球市场占比约10%

目前公司建有2万平方米的生产及研发厂房,拥有整套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设备50余台(套),总价值近1亿元,其中比利时范德维尔双剑杆织机8台,生产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拥有研发人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研发实验室1000平米,研发实验设备20余台(套),已申请专利技术38项。构建了从纤维材料开与加工到产业用纺织品制造全流程制造体系,与天津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本项目已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对智能制造工厂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是20161123日经清华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整合了工业工程系、信息技术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学院、环境学院、化学工程系、工程物理系、电机系、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微电子所等院系优秀科研力量,是清华大学智库之一。研究院已承担来自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了《互联网+建筑》、《互联网+能源》等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10余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每年发布行业研究白皮书10余种,先后举办了60余场论坛和学术沙龙,并组织开发了若干行业应用系统。对于各个行业的智能工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

2019年启,中昌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战略合作开始,双方已经形成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将相关知识产权创新性的应用到中昌智能工厂建设中,帮助中昌智能工厂打造成为纺织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的主战场。

已经将相关成果先行先试在中昌智能工厂的清华大学(已经和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如下:

1)一种基于混合云架构的制造业数字化系统 专利申请号:202010804428.7

2)一种智能工厂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获取与管理系统   专利申请号:202010860231.5

3)基于联邦学习的边缘侧机器协同与优化的系统 专利申请号:202011186697.8

4)一种工业互联网架构的中小企业智能工厂操作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专利号或申请号:202110391467.3

5)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建设方法(审查中)

6)一种智能工厂的一体化数据应用系统(审查中)

2.2.3公司与北航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

本项目技术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助北航在先进复合材料和航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多年科研工作积累,聘请张佐光教授为带头人的复合材料研究团队作为长期技术支持方,将北航有关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仿真及优化、复合材料制造质量控制方法、轻质夹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运用到本项目中,相关授权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最终实现民机复合材料地板的数字化、自动化、高品质、低成本制造,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

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建立了复合材料实验室。由16名(包括8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工等高级职称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民机地板用高性能纤维增强面板与芳纶蜂窝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科研团队。这支队伍不论是在航空民机用复合材料理论研究、工程化应用还是制造技术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影响。

北航与中昌公司自2016年已经开始了深入的技术合作,尤其是与北航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如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等,在高性能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检测评价、技术改进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也为本项目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3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属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围绕高性能纤维织物开展研究,开发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纤维织物。

20171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签订“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检测评价”合作协议,针对我公司开发和生产的纤维织物及复合材料产品,进行长期、全面的检测评价工作。

20185月,中昌与北航建立了先进复合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实现北航技术成果在公司的快速转化,促进公司技术与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此外,借助于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与北航2009年建立的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中心,可以更好地与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合作,深入系统了解C919ARJ21对复合材料地板的应用需求和性能要求,使生产线的建设方案更为合理,实现本项目更好地落地。

复合材料实验室于2016610获得国防科工局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2016610被北京市批准为“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防科工局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技术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复合材料研发平台已与本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本项目重要的技术依托单位。

2.2.4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学科始建于1912年,1958年开始独立办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2017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拥有高性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天津市现代化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研发平台。天津工业大学纺织机械专业成立于1978年,历经40余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研结构合理的纺织装备研发团队,其中2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人具有博士学位。

2)技术实力

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碳纤维多层织造装备及技术研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纤维及增强碳纤维动态在线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剑杆织机动力学优化设计关键问题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共30余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围绕高端织造装备研发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团队成员拥有丰富的设计开发经验。天津工业大学拥有先进加工、测量与分析仪器2000余台套,并拥有COMSOLMuItiphysicsANSYSSimulation X等各类高端设计与分析软件40余种,为复杂大型机电系统的分析、设计、模拟、仿真与优化提供软硬件平台,可以满足面向大型结构件分析优化设计、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复杂曲面加工过程仿真规划和复杂机电系统故障监测与诊断等设计研发需求。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